古典园林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文人士大夫参与造园,又把古典园林推向了更高的艺术境界,赋予其鲜明的东方特色,情景交融、诗情画意,景由文盛、文由景显、文景齐名,这在古典园林艺术的营造和审美过程中,起了很大的作用。 最早有记载的中国文人私家园林的萌芽,是在春秋战国时期,庄周有个“漆园”,位于河南省归德县。我们没有关于此园的详细描述,只知道院中有一棵大槐树。庄周在树下做梦,梦见蝴蝶。从当时历史情况来看,这些文人缺少帝王那样的雄厚财力,因此无法营造大规模豪华的园林。但其园林设计主题思想与帝王园林完全不一样,园林景观是朴素自然的。在世界文明史上,真正具有自然山水审美的中国文人园林出现在魏晋南北朝时期。这也是从古代园林演变为古典园林的转折点。魏晋南北朝是战争灾难频繁发生的时代,王朝不断更迭,政治斗争异常残酷。仕途的纷争严酷,使士大夫文人认识到自己根本无力对抗现实社会,多是走上追随漆园高风,在老庄道家中安身,在山水花鸟的大自然中获得抚慰。高举慕远,去实现那种“与道冥一”的“天地境界”。保全生命,坚持节操,隐逸遁世,寄情于大自然的山水里。在个人住宅庭院内布置咫尺自然山水,最终形成独树一帜的中国文人园林。 隐逸田园:古代文人的精神追求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名士和文学家,身逢乱世。林泉之隐、山水田园之乐是他们生活的全部和感情的寄托。因此,魏晋南北朝时期成了我国传统文化承前启后的转折时期。山水田园诗、自然山水画、自然山水园都在这一时期兴起,而陶渊明则以其生命实践构建了林泉之隐的典型形态。他在躬耕隐居生活中融自己的切身体会于诗内,平淡,自然,真诚,质朴,开创了中国田园诗的先河,其人格魅力为后人推崇。陶渊明笔下的田园之乐成为古代文人士大夫的心灵家园,从《桃花源记》中便可窥见他隐逸精神的端倪。其实,真正的山水隐居还是很困难的事,个体生命在风雪交加的自然环境中是很难维持的。所以要实现切实可行的“隐居”,还是在自己居住的深宅大院内建立自然山水花园,以实现精神理想的“隐居”,个体生命依然在与群体社会交往的世界中。 随着文人士大夫对诗词、韵律、佛事、书画的偏爱,花木山石、古玩字画逐渐与他们的生活融为一体。随着山水诗、山水画的进一步发展,园林艺术也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这一时期构建的园林多为文人写意园,这与中唐文人士大夫所追求的林泉之隐的生活一脉相承,苏轼在《灵璧张氏园亭记》中说“古之君子,不必仕,不必不仕,必仕则忘其身,必不仕则忘其君。”从而道出了白居易“中隐”思想的个中真谛。明清以后,古典园林艺术进入了辉煌时期。文人、画家纷纷参与造园,很多甚至成了专业造园家。园林已成了文人士大夫心理上审美联想的结果,胸中有天地,“一室小景”却可营造出“有情有味”的氛围。诗、画、字、音律、园林等艺术形式,自然有机地融为一体,成为文人墨客所津津乐道的一种生命情怀。自然山水充满了无限的生命和乐趣,它们在诗人笔下显得更富有蓬勃生机和活脱的意趣。文人墨客长期过着隐居生活,同花草树木、日月天地同宿,标榜山水林泉之趣,成了其主要精神寄托。拳石、斗水、数竿青竹,早已物化为一种审美意趣,虚虚实实,有景有情,情意盎然,这是与文人士大夫的精神需要、心理结构的变化分不开的。园不在大,不在奢,只要主题意境高雅,陋中之景亦清静。物质的享受退而其次,清淡的园居生活促成了文人士大夫精神的升华。在此,他们完成了自由人格的定位,通过对自己既往生活的反思,获得心灵上的解脱。 |
3米宽广东园林黄蜡石
8.1米宽卧石 全国批发景
2.2米宽卧石招牌黄蜡石
3.1米宽产地天然彩石
2.3米高广东黄蜡石 刻字
批发园林景观装饰小型
3米高立石 景区刻字景
3.6米高大型天然黄蜡石
批发英德石英石、阳台
低价直销高档英德英石
产地直销小规格天然黄
4.2米高广东黄蜡石 村
4.6米宽黄蜡石公园校园
6米宽广东黄蜡石 酒店
8.3米宽大型景观黄蜡石
7.4米宽卧石大型黄蜡石
3.5米宽黄蜡石 楼盘小区
广东各种规格园林景观
3米宽卧石广东景区题
3.7米宽卧石 景区刻字
广东各种规格园林景观
6.4米园林景观黄蜡石刻
2米高立石 景区点缀黄
6.8米高厂家天然黄蜡石
4.5米宽卧石刻字石 题
批发英德英石、阳台鱼
3.7米高立石广东景观石
1.8米高立石园林点缀景
1.8米 小块园林景观刻字
园林景观意境生成空间
6.3米高 大型景观黄蜡
英德大英石 园林工程造
3.9米宽产地景观黄蜡石
2.5米宽黄蜡石刻字石园
太湖石10
6.2米高大型黄蜡石 景区
6.2米宽卧石 广东景观
3.3米高产地黄蜡石 园林
2.5米宽厂家批发黄蜡石
6.8米宽卧石园林黄蜡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