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的6月5日是世界环境日。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确定今年“6·5”世界环境日的主题为“多样的物种·唯一的星球·共同的未来”(MANY SPECIES·ONE PLANET·ONE FUTURE)。 世界环境日自1972年6月5日创立之日起,联合国便把环境日作为主要载体之一,激发世界环境意识,鼓励政治关注和行动。通过环境日,我们能够使环境问题变得人性化。帮助人们认识到他们不但有责任,也有能力成为可持续和公平发展的推动者。环境日同时也是倡导所有利益攸关方之间伙伴关系的一天,或者更准确地说,倡导所有生活在同个地球拥有共同未来的生物物种之间建立伙伴关系。 风景园林是综合利用科学和艺术手段营造人类美好的室外生活境域的一个行业和一门学科。风景园林除了能增加绿量,发挥着生态、景观、休憩、文化和减灾的综合功能,还正朝着建立稳定的生态系统方向大步迈进。我们在08年奥运会和10年世博会上可以看到,风景园林对于生物多样性的重视已越来越明显。生物多样性的丰富是打造稳定生态系统的前提,而稳定的生态系统不仅能自我更新、降低管养消耗,还可以提供能源,符合低碳社会发展的要求。 世界环境日呼吁全世界人民树立环境意识,更激励风景园林人发展更加科学的生态型园林。 生物多样性与风景园林 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面临的主要问题 1.生态环境恶化 城市在人类高强度的开发下,环境污染日益严重,影响了许多植物的生长和生存,导致原有物种在很大程度上消失。城市环境污染严重地破坏了自然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从而降低城市生物多样性。 2.景观绿地的破碎化和片段化 人工系统(农业、工业和城镇系统) 不断强化,城镇建筑群大量涌现,自然生境不断退化、破碎、缩小、孤立及消亡,江-河-湖阻隔,堤岸“固化”,湖泊、池塘、滩荡、河滨、河道等湿地缩小、破碎、淤积、消失..,使得城市中植物赖以生存的土地资源在质、量、结构上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城市绿地与绿地之间缺乏有机联络,物种之间的交流、渗透通道被切断,造成物种灭绝、多样性降低。 3.遵从自然过程的观念尚需强化 在现代化城市生态园林建设进程中,如何根据当地的自然环境条件,精心营造具有地方特色的园林植物景观,使得本土丰富的物种资源和自然群落景观得以充分体现,进而创造城市景观的地方风格,是我国当前城市园林建设所必须重视的重大问题,也是当前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所面临的严峻挑战。 4.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公众意识亟待加强 当前人们开发利用自然资源意识浓厚,而对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必要性认识不足。 建设生物多样性保护规划探讨 1.完善城市绿地系统规划 合理进行城市绿化系统的规划布局,通过绿地点、线、面、垂、嵌、环等相结合,建立城市绿地系统的生态绿色网络,将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列入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和建设的基本内容。具体行动包括: 1.1.扩大植物物种多样性保护的层次。由于植物物种多样性具有典型的地域性特点,一个地方的植物物种状况是对当地自然环境的综合反映,因此,城市植物物种多样性保护不能仅仅局限于城市市区范围,而应从更广的地域着手分层次(市域层次、城市规划区层次、规划建成区层次等) 进行。 1.2.规划重点保护区域。根据城市的环境特点,在城市环境建设和园林绿地建设过程中,对城市中各类植物的生境(生态岛、风景区及森林公园、城市公共绿地、滨水绿地、生产绿地、街道绿化等) 进行合理的规划、保护和重建。 1.3.做好树种规划。根据城市自然地域特点,规划出城市的基调树种、骨干树种和一般树种。同时做好珍稀树种及古树名木保护规划。 1.4.完善保护方式。对于城市规划区范围内有许多集中成片的生态条件优越、植被基础好、植物种类丰富的集中区域,通过规划森林公园、风景名胜区、公园的建设对当地植物物种多样性实行就地保护。同时利用城市在物质条件、技术水平、管理等方面的优势,将外来重要物种引入城市,进行迁地保护(建立引种驯化基地、植物园、苗圃、花圃、园林绿地等) 。 1.5.科学应用植物资源 要充分利用资源,必须健全体系、加强管理。在进行园林植物资源开发时,要建立从引种到应用的完善体系,使园林植物资源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发利用。生态园林建设要有园林植物学、风景园林学、土壤学、景观生态学、美学等专家的参与,通过充分了解当地园林植物生态习性及生物学特性,掌握其景观群落的结构特征和演替规律,运用现代园林绿地建设理论与方法,进行植物资源应用。 2.做好后续研究工作 2.1.健全城市植物物种多样性保护机构,加强公众宣传和教育。 2.2.通过连续不断的植物调查、编目,建立完善的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监测网络、植物物种多样性保护数据库和信息系统。 2.3.加强对园林绿化高科技的攻关和项目开发,如城市绿地节水技术、城市污水净化利用技术、灌溉技术、园林植物病虫害防治技术等,为园林植物资源的充分利用提供技术支持和保证。 2.5.充分利用生物技术、组织培养等,选育植物新品种,以丰富园林植物品种的数量和生物多样性中的遗传多样性。许多初步得到应用的重要植物,需进一步推广,扩大基地化生产规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