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夏以来,暴雨多次突袭城区,造成局地积水成“汪洋”。 而恰恰身处暴雨中心的北海团城、景山、香山等地,却无一例积水报告;只有郁郁葱葱的古树名木在“吃饱喝足”后,传递着不寻常的信息。 日前,记者探访北海团城,揭开这个近600年的地下“暗河”,如何保证团城这个铁桶一样的封闭建筑群遇雨不涝、古树不衰的秘密——一套明朝建成的古代集雨排水工程,至今仍在“服役”。 疑问 团城的雨水去哪儿了 团城坐落在北海公园南门的西侧,圆形的城墙高高耸立,将团城围得像铁桶一样严严实实,形成一个高于地面20多米的“小城”。 无论下多么大的雨,在这个城池上,都会雨过地皮湿,很快就渗流得一干二净,地面只略显潮湿。与城外雨水遍地形成鲜明的对比。 北京大多数古建筑,如故宫、天坛、正阳门、钟鼓楼等,为了保证排水,都在地面留有不同式样的泄水口。 暴雨倾盆时,团城的雨水都去哪儿了? 但找遍团城270多米长的城墙,却没有一个泄水口,地面也没有排水明沟。 同时,团城上“居住”着百岁、千岁的古松古柏,从不衰败。难道是它们把雨水都“喝”进了肚子里? 谜底 近600年地下“暗河”揭开谜底 本世纪初,团城里的“白袍将军”(一棵著名的古树)生病,专家为其诊治找病根时,意外地从一口古井发现了团城地下数百年的秘密。 古井原来是渗水井,下面连接着一条深长的涵洞。人可以由此进入。每当大雨降临,雨水顺井口流入涵洞储存起来,形成一条地下“暗河”。 地表积水可从井口直接排泄至涵洞,涵洞中储存的水经过蒸发后由墙壁渗透至土壤中,滋养古树。 北海公园相关负责人称,通过对涵洞青砖烧制的年代分析,这套地下集雨排水系统始建于明永乐年间,距今近600年了。 倒梯形地砖藏着集雨妙招 团城的雨水除了9口渗水井和地下涵洞外,还有更多的去处。比如通过地面的方砖直接渗入地下。 据北海公园相关负责人介绍,团城地面有5900多平方米,除建筑物所占地外,其余地面都铺了一种特殊的地砖——倒梯形方砖。 地砖铺设也有讲究。团城的地势北高南低,下大雨时,雨水从北往南流淌,古树多在南边。因此,城北的方砖较厚,上面还有一层两三厘米厚的致密层;城南的方砖稍薄,上面没有致密层,砖体遍布气孔,其吸水性能比城北的方砖要强。 借鉴 景山筑起“集雨排水墙” 作为北海的“邻居”,景山公园借鉴古代办法,依山建起一套现代集雨排水系统。 景山后山腰道西北角一处100平方米的平台,有座椅和木桌,远看像小凉亭。其实,它是雨水池的一顶“大帽子”。平台之下埋着雨水池,储存着从山上收集的雨水。 景山南坡和北坡筑有挡土墙,约1米高。既能防止水土流失,又能拦截来自山上的雨水。 在挡土墙附近分布有30多个渗水井,雨水可从这里流入井中,并沿着地下管道汇集到景山腰道的2个雨水池。 南北坡各有一个雨水池,都能装100吨水,雨水池里面安装有2个水泵。如今,收集的雨水一部分用于浇灌山上的花草树木,达到“取之于山,用之于山”的效果;另外一部分则用于消防,万春亭、观妙亭、周赏亭附近的4个消防水炮管道与此相通。 其他皇家园林集雨办法 中山公园:中山公园地面铺装的材料,也是仿照团城倒梯形砖制造的。只是材料由黏土砖换成了混凝土的,并在水泥砂浆里加了30%的粗锯末,能起到很好的雨水渗流效果。 香山公园:全山自然形成了5条排洪沟。公园在雨季前对沟渠进行清理,确保排洪畅通,效果良好。排洪沟顺山势和地势形成,对雨后排洪起到了积极作用。 |
英德大英石 园林工程造
6.8米高厂家天然黄蜡石
3.5米宽黄蜡石 楼盘小区
8.3米宽大型景观黄蜡石
8.1米宽卧石 全国批发景
批发英德英石、阳台鱼
产地直销小规格天然黄
6.4米园林景观黄蜡石刻
3.6米高大型天然黄蜡石
6.2米宽卧石 广东景观
3.7米宽卧石 景区刻字
3米宽卧石广东景区题
广东各种规格园林景观
批发园林景观装饰小型
6.2米高大型黄蜡石 景区
太湖石10
批发英德石英石、阳台
2米高立石 景区点缀黄
2.5米宽厂家批发黄蜡石
2.3米高广东黄蜡石 刻字
3.9米宽产地景观黄蜡石
1.8米 小块园林景观刻字
1.8米高立石园林点缀景
4.5米宽卧石刻字石 题
4.2米高广东黄蜡石 村
2.2米宽卧石招牌黄蜡石
4.6米宽黄蜡石公园校园
6.8米宽卧石园林黄蜡石
6.3米高 大型景观黄蜡
3米宽广东园林黄蜡石
低价直销高档英德英石
3米高立石 景区刻字景
园林景观意境生成空间
3.1米宽产地天然彩石
3.7米高立石广东景观石
6米宽广东黄蜡石 酒店
3.3米高产地黄蜡石 园林
2.5米宽黄蜡石刻字石园
广东各种规格园林景观
7.4米宽卧石大型黄蜡石